換個說法就能改變你的想法!
- 國商營 臺大
- Nov 9, 2018
- 2 min read

框架效應,
是指一個問題在邏輯意義上相似的兩種不同說法下,導致了不同的決策判斷。
舉個簡單的例子,消費者在購買肉品時,會較喜歡選擇標明「瘦肉85%」的產品,勝過標明「肥肉15%」的產品;醫生在手術前會對病人說「存活率有90%」來增加病患的信心,而不是說「死亡率有10%」,但其實兩者的前後都是一樣的意思。
商業應用
假設今天有兩家加油站:
(1)A加油站每公升油賣30.6元,若以現金的方式付款則可以得到每升0.6元的折扣,用信用卡付款則是原價。
(2)B加油站每公升油賣30元,若以信用卡的方式付款則每升要多付0.6元的手續費,用現金付款的話則是原價。
此時我們發現,消費者認為A加油站比B加油站更吸引人。
其實兩者的效果是一樣的,然而在心理上,在A加油站消費會比在B加油站消費來得舒服,因為A加油站與「收益」連結在一起,而B加油站會與「損失」連結在一起。這也說明了在經濟理論中,框架效應對人們的影響,人們通常對於「損失」,會比對於「收益」更加敏感。
生活應用
若今天你父母告訴你,要是達成某項目標,他們就會給你1000元,此時雖然誘因很大,但若最後沒有達成目標,你也會覺得沒什麼所謂,因為那本來就是額外之財。
然而如果今天你的父母先給了你1000元,並跟你說若沒有達成目標,這1000塊就必須交還給他們,這時候你便會積極地去完成目標,因為這1000元已經在自己手上了,怎麼看都是自己的。還給父母,不就會變成一種損失了嗎。
有看懂嗎?父母只是換了一種做法,「先達成再獎賞」以及「沒達成就收回」,然而拿到這1000的先決條件從頭到尾都沒有變過:達成任務。這種以收益與損失使人產生偏差決策的策略,就是框架效應的應用之一。
同理,假設顧客消費後得到了集點卡,他也不一定會積極地花500元去集點以兌換折價、得到這種「收益」;但若是憑空得到的折價券,縱使使用門檻必須消費超過500元,不用反而有點可惜,好像「損失」了什麼。
練習時間
要怎麼樣公布好消息與壞消息?
總共有四種情況,第一,有兩個好消息;第二,有兩個壞消息;第三,有一個大大的好消息和一個小小的壞消息;第四,有一個大大的壞消息和一個小小的好消息。
四種情況都各有兩個消息,在每個情況下你會選擇分開公布兩個消息?還是一次性兩個都公布呢?
參考連結
| 上期解答 |
想想看,蘋果在推出iPhone X時,官網將iPhone 7和iPhone 8擺在旁邊,我們可以怎麼用相似效果來解釋這個做法?
廠商利用相似效果帶來的效應,讓iPhone X在舊款手機的「襯托」下顯得更獨特,促使一些原本只想買7或8的人,中了相似效果的陷阱而轉而購買新款手機。
國商小知識,我們下次見 ;)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