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吸引力效果,
是基於抵換對照效果(Tradeoff Contrast Effect)延伸而來。
指的是在市場上會有兩項相似的產品,因為其中一項明顯的比另一項在價位上或是功能上都佔優勢,無論是否有除了這兩項商品外更優質的商品,消費者都比較會傾向去買對比下佔優勢的那一個。
也就是說,因為兩項商品之間的相似,會更加凸顯出其中一項產品的優勢。這樣的決策看似沒有問題,但你卻有可能在兩者對比下,忽視了另外一個c/p值更高的產品。由於被商人的框架迷惑,你最後只從相似的產品中選了較優的那個一個,殊不知兩項商品的對比不過是商人故意設下的陷阱罷啦!
圖形說明

兩張圖中,X與Y的體積都是一樣大的,但若是左圖,因為X與X’的對比,人們傾向選擇X;右圖則因為Y與Y’的對比,人們傾向選擇Y。
商業化應用
當電子產品要進行宣傳時,我們常可看到宣傳單上會將自家產品(A牌)與他廠(B牌)的手機進行型號、記憶體容量等等項目的PK,最終以”勝”字突顯自身產品在許多面向都贏過許多類似型號的手機。如此一來,消費者的選擇範圍就會被吸引力效果不知不覺侷限在了A、B牌,忽略了世界上總會有更好的C牌、D牌一事。除此之外,廠商也並不會將所有面向都拿出來比較,很奸詐吧。
小結
當你要突顯你的產品優勢時,最有用的方法就是拿一個相似的東西做為誘餌。這樣就可以利用吸引力效果侷限消費者對於不同商品間的抉擇,更甚者,可以誘發錨定效應。若善用這兩項技巧,對比的效果便可巧妙的左右消費者的抉擇。
練習時間
有時去超級市場中買東西的時候,有一包30g的巧克力是59元,一樣50g巧克力是兩包80元,以及一包40g的軟糖是39元,消費者會傾向於選擇哪一項商品呢?
參考資料
https://pansci.asia/archives/40599
國商小知識,我們下期見;)
コメント